? ??
? ? ?【省國資委網站訊】近年來,江蘇高投全面貫徹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國資委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提質增效開展了系列工作,努力推動財政資金市場化使用、社會資本規模化運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做優做強主業,深度融入全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和提質增效工作布局
一是做大創業投資業務。圍繞國家、江蘇創新驅動和新興產業發展戰略,做大做強創業投資業務。注重優化基金體系,在并購、混改和不動產基金等方面不斷探索,努力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全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累計組建基金66支,管理規模660多億,投資企業超過650家,助推86家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借殼或并購重組,另有一大批也成長為創新創業的典范和行業排頭兵,為全省經濟轉型發展做出貢獻。二是做優政府性基金專項管理業務。受托管理了規模45億元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和百億規模的皖江產業發展基金、規模40億元的文化產業基金、規模20億元的南醫大四附院PPP項目等,在管理運作政府性基金上做出樣板做出品牌。三是做精戰略性投資運營業務。樹立“三分投、七分管”理念,深入研究資本運營與企業長期發展戰略之間的關系,更加注重在管項目資產的整合運營和資源嫁接,通過資本運作有效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四是做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業務。搶抓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契機,在產學研合作、促進成果轉化環節中充分發揮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功能,與以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科研院所合作,推進創新資源和市場資源的精準對接,為打通江蘇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的通道提供支持。
投資融資兩端發力,努力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
堅持做政府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專業抓手。一是牢牢把握正確的投資方向。將投資聚焦國家和江蘇鼓勵發展的新興產業、綠色環保高效企業上,并提高種子期、初創期項目的投資比例,使早期階段企業投資比例超過70%。努力推動被投資企業去低效產能,堅決防止新增投資進入產能過剩行業和領域。深度融入江北新區開發、新型城鎮化等發展戰略,從方向上規避投資風險。二是加快優化結構輕裝上陣。加快清算進度,進一步清理低效子公司、管理公司和投資平臺,盤活存量資產。對投資后發展不符合當初預期、潛力不大的項目,以及進入清算期的項目,倒排進度,依投資條款盡快實施退出。對存在拖、賴現象的項目企業,堅決采用法律手段,加快資金回籠。三是努力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優化基金產品設計、加強結構創新,確保基金產品“適銷對路”,滿足創業企業需要。今年上半年,高投集團新增基金規模達85億元,實現投資項目38個,投資總額20.54億元,在去年高位基礎上再創歷史新高。積極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機遇,積極“走出去”發展,與臺灣、美國、韓國、以色列等境外機構緊密合作或組建基金,增強國際資源配置能力和跨境資本運作能力,整合國際資本和創新資源參與江蘇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創業。
大力推進管理創新,努力強基礎、降成本、提效益
以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提高核心競爭能力為目標,構建現代新型國有企業管理體系。一是強基礎。不斷規范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構建了符合“規范、效率、行規”要求,由27 項一級管理制度和22 項二級管理制度組成的內部風險控制體系。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學完備的項目立項和投資決策機制。堅持改革創新,在省國資委的指導支持下,2014年初實施了管理公司改革,兩年多來高投集團核心業務連年翻番,充分驗證了改革是發展最大的紅利、人力資本是發展最大的紅利,為全國國有創投機構沿著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的方向開拓發展樹立了一面旗幟。二是降成本。研究以發行PPN企業債等新型方式,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財務費用成本。從嚴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十項規定,規范高投集團高管及中層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嚴控辦公經費、車輛使用、培訓、通信費用尤其是業務招待費用。通過抓管理、抓細節、抓規范,推進了高投集團的降本增效工作。三是提效益。高度重視投資項目的資源整合和高投集團資本的有效運營,使高投集團資產質量不斷變優,最大限度的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已清算基金的平均內部收益率超過25%,已退出項目130多個,平均獲4.49倍的收益。高投集團的營業收入、實現利潤、凈資產收益率等位居江蘇省屬企業前列,連續多年為A類企業,凈資產由合并之初的不到10億元發展到目前的超130億元,管理資本由當初的17億元發展到目前的650億元,實現了國有資產的大幅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