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網(www.stcn.com)02月23日訊 證券時報記者?李明珠
2014年2月,由江蘇高科技投資高投集團內部混合所有制改革組建的毅達資本,在國有創投改革探索中率先進行市場化實踐,管理團隊持股65%的破殼之舉在業內引起強烈反響。
3年后,當初混改“嘗鮮者”資產管理規模增長10倍,股權投資總額超過70億元,累計投資企業超過650家,綜合實力迅速躍居創投行業第一梯隊。
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成長路上,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坦言,能夠取得如此的成績是超乎他的預期,而國有背景創投最終能迸發無窮活力歸功于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在堅定走市場化方向的道路上,毅達資本做了很多探索,它所趟出的新路子,正在成為同行借鑒學習的樣本。
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員工潛能
近幾年,國家把創新驅動確定為發展戰略,對創新、創業、創投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層面,都陸續出臺了很多配套的鼓勵和推動創投行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去年國務院發布的創投國十條明確提出,支持具備條件的國有創業投資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探索國有創業投資企業和創業投資管理企業核心團隊持股和跟投。
而毅達資本早已率先實踐混改,在成立時的持股比例設置上就開創了業內先河,其中江蘇高投集團持股35%,原江蘇高投集團的創投業務團隊負責人搭建的核心業務管理團隊即5位創始合伙人持股65%。
用公司內部人的話來講,毅達資本是站在江蘇高投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公司,但在改革前做創投業務,和個人其實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遇到可投可不投的項目,一般選擇不投,或者稍有風險的項目直接砍掉是常有的事情,強調程序完整和免責文化是那時候做投資的潛在基調。
“改革后做投資時最大的感受是投下去項目更加上心,要權衡各個方面,因為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自己和項目鎖定的概念會更強一些,這種發自內心的責任感和積極性是和改革前無法相比的。”毅達資本的80后合伙人厲永興告訴記者,“而公司扁平化的管理結構能夠極大的提升效率,任何時候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對話領導層,為了項目在最快的時間內推進,團隊內任何需要配合的人都能迅速作出回應。”
因為投資業績突出,厲永興去年晉升為業務合伙人,諸如他這樣的80后正在逐漸成長為毅達資本的一批中堅力量,而能夠讓他們常年保持“打雞血”的工作狀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改革以來實行的激勵機制,破格提拔,靠業績說話的制度設計才能使得他們充分利用工作的平臺獲得成長。
在創投行業,人才是機構核心的競爭力所在,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一直在琢磨如何將更多優秀的人吸引到毅達資本的平臺,在這里能夠有榮譽感,認同感和獲得感。
所以在混改過程中,對于員工的中長期激勵和當期激勵都做了制度性的設計。投資經理項目投出給予當期激勵,項目退出給予退出激勵,而針對核心管理層,則側重在股權方面,做一定的期權安排,秉承的一點即越是頂層管理者激勵越是劣后,先承擔最后的責任再分享最后的收益。
而激勵機制有一套量化的標準,針對不同層級各有側重。例如公司管理合伙人,主要采用中長期股權激勵,以保持公司管理的穩定,對基金投資人負責;對于公司業務合伙人,采用短、中期激勵并結合適度的長期股權激勵,讓核心團隊與公司長期共同成長;對于一線的投資經理則更多采用短期激勵,目前短期激勵已經實現按照季度兌現,績效工資和基礎工資的比例最高能達到3:1,一個團隊季度獎最高能達到幾十萬。對于這些80、85后,甚至是90后的優秀投資人們來說,立竿見影的獎賞更能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不僅是一線業務人員適用于這樣的法則,負責中后臺支持的員工也會根據相應的激勵機制從公司成長中受益,分享其中一杯羹。
“大平臺協同,小分隊建制”是應文祿希望的一種工作機制,而用工匠精神,產品思維強化投資意識,進一步將毅達資本的產業金融能力,整合資源能力以及全方位增值服務的能力全面激發,成為一家完全市場化的機構。
正如深圳一位大型私募的人士評價,毅達資本特殊的背景決定了其即能繼承原來江蘇高投體系下所強調的規范意識、風控意識,又能在市場化運作的過程中嚴守規則,和行業內一些對行業規矩漠視的民營機構形成對比,改革不失方向和原則。
清科高投集團總裁倪正東也曾在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子基金成立時表示,毅達資本的改革堪稱國有創投混改標桿,長期有效的運營管理機制以及科學合理的薪酬激勵機制能夠實質有效的解決原有體制下的弊端。
混改先鋒劍指大資管平臺
根據公開資料,在過去的2016年,毅達資本成功將管理能力輸出省外,成為百億皖江基金管理人,完成首期20億資金募集;中標45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子基金,成功引入險資、銀行等機構投資者,當年新募資金規模突破300億。
不僅傳統業務領域捷報頻傳,記者了解到,毅達資本在做市業務也取得了重大進展,成為入圍首批10家進入私募做市業務試點專業評審現場驗收環節的私募機構 ;不動產投資基金迅速崛起,投資規模增長至80多億元。
2017年毅達資本的小目標是樹立創投行業實力強、規模大、形象美、業務專的標桿,采訪中管理層對于公司未來的規劃則抱有更大的雄心。
在應文祿眼中,未來10年是創投行業發展最好的時代,也是私募股權投資創造財富的最佳時代,VC/PE自身就是最大的風口行業,對標國際一流的私募股權投資管理機構黑石、凱雷,都不僅僅是做股權投資,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毅達資本真正想構建的是一個大資產管理平臺,多項投資業務全面開花。
改革三年,毅達資本的板塊布局逐漸擴大,從僅僅圍繞股權投資,到改革第一年不動產投資基金建立,今年更是會在金融板塊發力,形成三馬奔騰的局面。繼去年拿下新三板私募做市商資質以后,公司進行了相應的金融人才儲備,未來會向私募證券基金方向探路,適時申請公募基金牌照。應文祿希望用創投理念為內核,貫穿不動產、投行、證券業務,做大做強資產管理平臺,再過3年,完成管理資金1000億規模的小目標,投資企業達到800家以上,上市公司超過150家。
改革后員工從“要我干”變成“我要干”精神面貌的徹底轉變時刻也感染著應文祿,過去一年,應文祿自己看過的項目超過200個,而公司投資經理所接觸的創業企業更多,中軸區間是每人每年看150-200家企業。為了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更加激勵員工的干勁,二次改革措施呼之欲出。
“去年我們晉升了8名業務合伙人,擬對他們做相應的股權激勵安排,而未來3-5年會選拔更多,爭取能夠提拔30名業務合伙人,目前的計劃是從創始合伙人的股權中分配一部分出來給業務合伙人,期望能分出的比例是在10-15%,預計2017年上半年就能推出。”應文祿告訴記者,“而管理公司走證券化之路也在提前做安排和布局,管理公司預期也將在今年下半年進行第一次增資,引入新股東主要從多元化和資源的協同角度考慮。”
(證券時報網快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