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要加快推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
由江蘇高科技投資高投集團(簡稱江蘇高投)改革組建的毅達資本,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嘗鮮者”。2014年2月,毅達資本在國有創投改革探索中率先進行市場化實踐,管理團隊持股65%的破殼之舉在業內引起強烈反響。3年來,毅達資本資產管理規模已從改制時的47.97億元發展到476.09億元,累計增長近10倍,綜合實力迅速躍居國內創投行業第一梯隊。在市場化的道路上,毅達資本做了哪些探索,趟出哪些新路?筆者就此與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進行了交流。
混改三年,
我們在市場上證明了自己
《高端對話》:混改之后毅達資本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能否梳理一下這3年的成長歷程?
應文祿:創業投資是科技金融體系中最活躍、最有效的要素之一,發揮著產業轉型升級的先導性作用。國有創投是這一行業的重要構成,并有著獨特的優勢。但是由于在決策流程、激勵機制與退出渠道等方面的市場化程度不足,加之部分政策對國有創投的發展形成一定約束,導致國有創投的競爭力長期未得到充分發揮。為扭轉這一局面,國有創投機構紛紛嘗試機制創新。2014年2月,江蘇高投在GP(一般合伙人)層面開展了內部混合所有制改革,由核心管理團隊參與共同組建毅達資本,進行完全市場化的運作。
回想起來,當時我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無異于一場生與死的考驗。手里的自有存量資金尚不足以支付管理的開支,如果改革第一年沒有新的資金來源,就很有可能養活不了自己。但是我們都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到市場上去證明自己。事實證明改革確實能激發新動能,改革首年,毅達資本的管理資本規模達到了110億元,這極大地樹立了我們的自信。第二年快速跟進,管理資本規模增長到174.12億;2016年,新募基金規模更是一舉超過300億,總的資本管理規模超過470億元,與此同時,投資項目速度也大大提升,超乎我的想象。這兩年毅達資本發展經歷了兩大關鍵性事件,一是成為安徽百億元皖江基金的管理運作方,這支基金將圍繞安徽省的產業轉型升級,通過股權投資、兼并重組等方式,培育一批支柱和骨干企業,整體提升安徽的產業核心競爭力。這是毅達資本首次將管理能力輸出省外,顯示了我們的綜合實力。二是中標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子基金,我們的基金管理能力獲得了更高層面的認可,這支規模45億元的基金不到一個月就募集完成了,速度之快,連財政部、工信部的專家都感到有些驚訝,這其實體現出了毅達資本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和影響力。
不打造個人英雄,
只打造“德式球隊”
《高端對話》:毅達資本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應該說混合所有制改革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應文祿:改革之后有兩個最明顯的變化,一是員工的精神面貌,大家都干勁十足,從“要我干”轉變為“我要干”。每周一例會之后,辦公室很快就找不到人,大家都去外面跑項目了。目前我們平均每周有10個左右項目的立項,全年實際投資50多個項目,而改革前高投集團一年才投資7個項目!二是企業文化不一樣了,簡單說就是一種實干的氛圍、團結的氛圍。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扁平管理,效率優先。在投資公司里,合伙人是大工程師,投資經理是小工程師,兩者的區別很小,只是出道的時間早晚不同而已。這里沒有西醫,只有中醫,有時還需要手把手帶徒弟,絕對不能使用層級管理方式,不能以領導者的身份做投資決策。畢竟市場機遇稍縱即逝,沒有時間和空間等你來請示,一定是效率優先。改革后,公司分設六大事業部,實行團隊化管理,工作流程簡單,效率隨之快速提高,市場化運作更加靈活。
其二是工匠精神,產品思維。投資人因為相信我們的專業能力,才把錢交給我們管理,我們要有責任感,要有工匠精神。如果一味追風口,沒有真正沉下心來研究行業、分析企業,倒不如把錢還給投資人,讓投資人自己隨意去投。投資是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到實現價值的過程,我們要以合適的價格、較好的條款談下好的項目,同時要厘清其中的風險以及如何應對,這都需要有產品思維,需要把行業吃透,把每個企業都視為自己的產品,做到極致。
其三是行業研究,價值投資。價值投資是投資行業的標簽。有人把投資經理比作珠寶鑒定師,這是因為與銀行短期貸款的靈活性不同,股權投資是一種長期投資,投資經理需要具備一雙善于發現價值的眼睛。此外還要有一定的耐心,面對行業波動,誰能守得住、誰才能笑到最后。一流的投資機構大都藏在深閨有人識,市場永遠屬于那些真正能做出好業績的“好孩子”。做有業績支撐的“好孩子”,引領行業健康發展是毅達資本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
其四是德式足球,全明星陣容。所謂德式足球,就是指不能只培養一兩個明星,而應該讓團隊里每個人都成為精英,圍繞一個目標,協力把事情做好。對企業來說,沒有設備、沒有機器還可以去想辦法,但是一旦沒有了團隊,企業就不復存在了。
最大的成功,
就是堅持做了一件“傻事”
《高端對話》:毅達資本那么多的成功案例,有沒有讓你覺得印象特別深刻的?
應文祿:我們成功的案例有很多,目前已有102家上市企業,未來3年力爭能實現“千兒八百”(規模千億元,投資800家企業)的目標。這些成功的案例,沒有一個是可以簡單復制的;每一次投資都是一次獨立的判斷、思考和談判的過程。現在媒體熱衷于炒作“獨角獸”企業概念,我覺得這只是在抓“眼球”。評價一家創投機構,真正要看的是投資的企業有多少成了其行業內的龍頭或翹楚,是否真正在集聚資源、支持經濟發展、解決就業等方面發揮了作用。
近幾年,我們一直致力于支持實體經濟,手上的資金沒有去炒股票,沒有投資任何形式的虛擬經濟,都用于引導實體經濟發展,并且力度在不斷加大,在外界看來,毅達資本在干傻事,但是對于我們來說,堅持這件“傻事”是我們最大的成功。
《高端對話》:你如何看待現在熱議的“脫實向虛”的問題?
應文祿:這是個老問題了,也是全球性的難題,背后體現的是實體經濟融資難。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的脊梁,實體經濟持續發展對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實體經濟獲得資金活水主要依靠兩個手段,一個是銀行貸款,另一個是股權融資。而對于一般輕資產的中小型創新創業企業來說,在缺乏擔保、抵押的情況下,要想獲得資金支持,就只能依靠股權投資。去年9月份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國務院層面第一次把創業投資提到歷史性高度的文件。文件從三方面高度評價了創投行業:一是創業投資是把技術、管理、人才等創新要素與創業企業結合的新型投資方式;二是創業投資是支持創新創業的助推器;三是創業投資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重要力量。換而言之,創投行業應該是集聚創業資本,投資國家未來。運用資本力量,引導資金“脫虛向實”,這是我們創投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
《高端對話》:“兩聚一高”,是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毅達資本作為一家根植于江蘇的創投企業,如何服務于省委中心工作?
應文祿:毅達資本一直在用實際行動踐行“兩聚一高”的奮斗目標,尤其是在“聚力創新”方面,更是我們的本職工作。目前毅達資本90%以上的投資項目都是創新企業,企業創新與否以及創新程度,是我們選擇項目的首要標準。因為沒有一定的創新,企業就難以樹立行業領域的領先地位,未來發展前景也就有限。目前毅達資本旗下還設有3支天使資金,重點扶持初創項目。盡管對初創企業付出的精力是投資一個成熟項目的10倍,但我們愿意去做。一方面是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現實舉措,另一方面在過去的實踐中我們也嘗到甜頭,其中最好的一個項目獲得了近400倍的回報。
江蘇是經濟大省,也是制造業大省。經濟發展要邁向新臺階,制造業要持續創新,我認為需要實現“實體經濟+”或者說“老經濟+”,以實體制造業為基礎,加入體制創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不斷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投資標準第一是人,
第二是人,第三還是人
《高端對話》:毅達資本至目前為止幾乎沒有投資失敗的案例,那么公司的投資標準是什么呢,比較偏向于哪種企業?
應文祿: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最近的講話中將高質量的上市公司比喻成一顆顆的珍珠,我們創投機構要做的就是發現珍珠,甚至養珍珠。
毅達團隊每年要看將近4000家企業,實際投資的項目是50個左右。我們選擇的標準是什么?第一是看人,第二是看人,第三還是看人。所有的企業不論是從天使、VC(風險投資)還是到PE(私募股權投資)階段,掌舵人的能力十分重要。要證明這個人的能力,我們要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調研,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剝開,然后再用X光照一照。人的問題搞明白之后,還需要進行更全面的調研,企業的商業模式、盈利模式,關注行業處于什么階段,未來的競爭力如何,未來會有什么樣的變化,企業有沒有瑕疵和硬傷,這種瑕疵能不能克服,硬傷構不構成將來上市的障礙,都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本版撰稿
顏云霞 孫江敏 王海英 朱鳳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