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級階層正在P2P(peer to peer的縮寫,指網絡借貸平臺)領域迅速形成。在瘋狂擴張、野蠻生長過后,草根P2P隊伍受到資本大鱷、金融機構、國資系三大P2P派系的強力擠壓,仍未受到資本青睞的P2P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恐慌中。
于是,P2P領域出現了積極的“傍大腿”、“找靠山”的熱潮,并連續鬧出引資“羅生門”事件。最近一月,各類戲劇性事件在P2P行業頻頻上演。
平臺跑路依舊不斷,給整個行業抹上陰影,在此背景下百度再次出招,對年化收益超過18%的P2P平臺進行整改,到期未整改的會予以下線處理。這將對一批P2P平臺造成直接打擊。
這是P2P行業迎來關鍵轉折的前兆。網貸平臺信而富創始人、CEO王征宇告訴《環球企業家》,行業新格局在逐漸形成,現在才剛剛開始。“行業還會出現更大的分化,接下來的六個月,一直到明年年初P2P領域還會出現更多眼花繚亂的事。”
資本
近日,兩家P2P網貸平臺——人人聚財和愛投資相繼上演了羅生門。8月27日,深圳的人人聚財高調宣布獲得博時資本注資,成為國內首家由基金公司直接注資的P2P。但很快博時基金對此予以否認,最后以人人聚財承認失誤并致歉告終。
在此一天前,民政部下屬的緊急救援促進中心發布聲明,否認其控股的中援應急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援應急”)與愛投資有合作。而當天下午,愛投資對此聲明予以否認。直至9月12日,愛投資澄清:因中援應急內部股東間的歷史遺留問題導致最后未能完成資金交割,只好暫停與中援應急的合作。
實際上,P2P公司在引資方面各種宣傳手段已不足為奇。有一些P2P公司在引資時格外突出其股東的特別之處,通過嫁接投資方的信譽來增強平臺的知名度、信任度,而整個行業也掀起一股“傍大腿”“拼爹”的潮流。
“這能起到很好的‘增信’作用。”零壹財經研究總監李耀東告訴《環球企業家》,引資會成為一個熱點事件,從而提升平臺知名度,過去很多平臺一開始名氣不大,獲得融資之后曝光度增加,業務可以隨之上一個臺階。
8月底,老牌P2P平臺紅嶺創投曝出1億元壞賬震驚行業,創下P2P“最高壞賬”記錄,引發外界對P2P企業的擔憂。目前,P2P網貸平臺已達數千個,平臺倒閉、跑路的消息不絕。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投資者選擇P2P平臺時,往往也只憑借對該平臺資金實力、風控能力、信譽等因素來初步篩選,如果某家平臺能傍上有政府背景、正規金融機構背景的投資方或知名的風投基金,便容易獲得投資者的親睞。
洗牌在即,許多平臺非常迫切地希望找穩靠山,引入資金“備足彈藥”以應對接下來更加慘烈的競爭。點融網CEO郭宇航告訴《環球企業家》,在接下來的競爭中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將非常關鍵,首輪拿到風投的P2P平臺,頂多有10多家的平臺能夠持續拿到第二輪第三輪的投資。他們無疑將具有先發優勢,把融得的資金用以完善風控、招募人員、以及開展市場營銷等,從而增強競爭力。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3年下半年到現在有20家P2P平臺受到風投的青睞,加上之前的共有30多家平臺獲得融資。“好的平臺已經搶得差不多了,投資方的競爭也非常激烈。”李耀東表示,各方機構正急于進入該行業,欲分得最后一杯羹。
9月2日,由聯想控股旗下的聯想之星領投,其它兩家投資機構跟投的銀豆網完成了A輪融資。9月10日下午,P2P網絡投融資平臺積木盒子對外宣布,已完成總金額3719萬美元的B輪融資,領投方為小米公司及順為資本,經緯中國、淡馬錫旗下祥峰投資以及A輪投資者銀泰資本、和玉投資跟投。
格局
資本追逐的P2P行業似乎已經過于擁擠。經過2013年以來的野蠻生長,整個行業已有1000多家P2P公司,銀行、上市公司也都相繼參與進來,有重演當年團購行業“千團大戰”之勢。很難想象2011年時,整個中國才幾十家P2P公司。
然而行業淘汰率卻高達11.3%。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7月,總共有136家網貸平臺倒閉或跑路,占到網貸平臺總量(1200家)的11.3%。今年以來平均每個月有六七家跑路,同時每個月又有20多家新的平臺出現。李耀東表示:“絕對的數量還是在不斷上升,我們預計監管細則的出臺會是一個終點,一些平臺可能會被關閉,開設新平臺的門檻也會越來越高。”
銀客網總裁林恩民認為,一旦監管細則落地,市場中可能會有一半的P2P平臺因為業務拓展不下去而面臨倒閉,最終市場上能夠長期盈利并運營下去的P2P平臺大概有500家。
在這個過程中,究竟什么樣的P2P公司能夠存活下來?上述獲得融資的平臺具先發優勢,但并不意味著一定能站穩腳跟。信而富CEO王征宇認為,獲得投資的P2P機構以后不一定都能活下去。獲得融資的平臺,只是在某些方面符合投資方篩選的標準,長遠來看能否笑到最后,兩件事必須做好:一是風險把控;二是透明公開程度。
“有機會留下的平臺一定會是在風險管理方面,有獨到之處的地方。一般的技術不足以使得你贏得競爭。”王征宇表示在技術手段、風險分析模型、特殊的客戶數據源、特殊的征信核查等步驟,至少要在一個環節上做得比別人更好。為此,信而富已經在評分模型、大數據征信做嘗試,希望在特殊的客戶數據源與先進的技術手段上積累優勢。
而李耀東則認為,未來P2P公司競爭力比拼的核心是資產生產能力、平臺服務能力,和產品設計能力。“資產生產能力,就是指平臺找借款人的能力,以及模式本身是否可持續,風險是否可控等,這是平臺的核心競爭力。”
最近不斷有新類型的資產對接P2P平臺,包括票據、保理、融資租賃的資產等,京東金融也已在籌備P2P業務,未來將對接其供應鏈金融端的資產。“有新的資產類型就會誕生一些新的平臺,也將左右整個行業格局的變化。”
平臺服務能力意即通過好的運營管理,吸引個人投資者前來投資;產品設計能力則是對資產的包裝設計,能否匹配投資人需求。李耀東表示,現有的平臺都還沒有在這三方面做得特別成熟,尤其是產品設計能力方面,整個P2P平臺的產品都太單一。
P2P行業仍在比較初級的階段,處于深度洗牌的前夜。“這是一個群雄并起的時期,連群雄爭霸的階段都還沒到,有人預測說行業集中度開始提高,出現行業寡頭,我覺得還為時尚早。”李耀東表示。
有意思的是,業內普遍認為即使經歷數次洗牌,P2P的行業集中程度依然不會形成寡頭壟斷的局面,甚至不會像互聯網其它領域一樣 “七二一”,即第一名占據70%市場,第二名占據20%的市場,其他眾多小平臺占據10%市場的格局。
純粹的互聯網行業,無論是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在線旅游各類領域,某家公司把第一的位置站穩了,幾乎沒有任何第二、第三的公司能夠撼動它的領袖地位,剩下的公司市場空間很小。“互聯網金融領域非常特殊,它帶有金融的屬性,業務相對細分,就像銀行業,工商銀行排名全球第一大銀行,并不影響其他銀行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在這個行業,后來居上是普遍規律。”王征宇表示。
由于每個地方的借貸習慣和信用環境不一樣,一些地方區域型的小P2P公司還會有很多的生存空間。但可以肯定的是,花幾萬塊錢在淘寶上買一個技術后臺,隨隨便便搭一個網站,就可以開始一個P2P平臺的日子將不復存在。
監管
監管是目前最大的變數。今年年初就開始傳言下半年出臺P2P行業監管細則,但至今仍未有動靜。
國內主要的P2P平臺負責人都已多次前往銀監會開展“閉門會議”。一些公司向《環球企業家》表示,“具體時間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最有可能的時間是今年底明年初。”
據稱,其關鍵在于有幾大問題在這該框架下還未確定,“比如‘交通規則’出臺以后,誰來當警察維持秩序,銀監會自己顯然當不過來,它本來就不愿意也不擅長跟幾千家機構打交道。但若沒‘民警’,規則肯定不管用。”另外什么是嚴格意義上的P2P、P2P產品投資人門檻、P2P平臺能否引入第三方擔保等,這類基本的問題在行業里還沒有共識的情況下,銀監會很難立馬出一個監管細則。
目前可以明確的是四條紅線。早在今年4月份,銀監會就劃出了P2P監管的紅線:一是要明確平臺的中介性;二是明確平臺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三是不得搞資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其中爭議較大的是去擔保問題,未來平臺本身不能提供擔保已確定,但能否引入第三方擔保公司還是未知數,現狀是幾乎所有的平臺都有各種隱性擔保,以吸引投資人。“去擔保化一定是P2P發展的未來結果”,郭宇航表示,但如何引導投資人適應從有擔保、有本息保證到沒有這些,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目前一些平臺已經開始著手準備,早年依靠擔保模式迅速擴張的陸金所已開始嘗試采用投資分散化策略,推出無擔保“裸奔”產品。 雖然細節問題尚存爭議,但大家還是期望政策盡快出臺,以規范野蠻生長的行業發展。王征宇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就像要給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做衣服,恐怕不能靠精細化量體裁衣,因為幾天后就不再合身,但不穿衣服也不行。中國人通常會給小孩裹一塊軟毯子。P2P行業也一樣,需要有一個規則來遵循,促進行業發展,但不可能把這些規則想得太細,太完善。
未來隨著政策的出臺,中國P2P行業將迎來其誕生以來最大的一次外部影響,深度洗牌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