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A级毛片无码免费,欧洲色视频在线观看,欧美日韩大骚逼A片免费看

新華日報 | 這一年,我們的追“新”之路
2024-12-30

4d2b8673-c3cf-4158-86d4-7e1ff04e7736.jpg.jpg

b45c10fb-efb5-4f74-8917-f33e21518b07.jpg.jpg


2024年3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被寫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并提出“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一年來,理論層面,新質生產力的相關政策愈發具體明細,逐步串珠成鏈,構建起政策體系;實踐層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地通過一系列“喚”新舉措,為產業發展積蓄新動能。

一個個腳印“踏”出一項項實踐,為“新質”破題的每一步,都有記者們的記錄觀察。回首這迎接挑戰、承壓出新的一年,在記者眼中,哪些瞬間值得回憶、哪些舉措值得推廣?本期《經濟周刊》推出“年終特輯”,讓我們一同回顧這一年的追“新”之旅。本版統籌 陳炳山 付奇


政策“領”新

倪 敏

【新聞回顧】 6月21日,總規模500億元的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啟動運行,定位為“耐心資本”,著眼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下設未來產業天使基金、設區市產業專項母基金、省屬企業產業專項基金三類產業專項基金,并將進一步設立“產業子基金”構成三層架構。

【記者觀察】 放眼全國,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規模不算最大,廣受市場聚焦的特色在于其本身作為“母母基金”,下設三類產業專項基金且各有分工,從而形成省市聯動、政企聯動的全省“一盤棋”。

“啟動半年多來,引導示范作用顯著。”提及省級母基金下設首批14只產業專項基金的有序推進,省社科院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蔣昭乙這樣點評。

省級布局,政策“領”新,從而讓資本更加耐心,創新更有信心。成立剛滿兩年的南京埃斯頓酷卓在機器人領域擁有完全自主的軟件開發能力和硬件制造能力,就在11月中旬,該公司成為省級母基金首批產業專項基金的首個直投項目。

“戰新產業領域的創新企業需要各方更多耐心和支持。”公司總經理李遠平的話令人印象深刻,因為省級母基金的投資布局,給了他們更多時間和空間,“把技術研發做深做透,更好打磨產品開拓市場。” 通過為技術創新、傳統產業升級、新產業培育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作為“耐心資本”的省戰新基金正加力促進科技、產業、金融三者良性循環。既穩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為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培育發展動能注入澎湃力量。


財政“育”新

楊民仆

【新聞回顧】 為結合實際落實好財政部等四部委關于支持科技創新的專項擔保計劃政策,今年10月,江蘇省財政廳會同相關部門印發通知,推動完善“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省級再擔保機構—市縣融資擔保機構”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進一步提升服務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

【記者觀察】 江蘇一些科技型企業在生產墊款、研發投入等方面都急需資金,這時,就需要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及時出手,幫公司挺過艱難的發展瓶頸期。

“在財政扶持政策支持下,我司為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的高新科技企業量身定制了個性化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提供短、中、長期資金配置,高頻、高效地解決了客戶的不同資金需求類型。”江蘇科擔江南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建琴告訴記者。

常州中電新能電器科技有限公司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主要從事各類新能源汽車充電設備及配件生產和銷售,日產能達到1000輛以上的整車高壓線束配套。江蘇科擔江南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先后與江南銀行、上海銀行合作,為該企業提供1000萬元創新貸、1000萬元“園區保”產品,及時滿足了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目前,該公司已按時履行訂單交付,在市場中樹立了良好口碑,為自身持續發展“續了航”。

這樣的例子很多。在財政扶持政策助力下,銀行、擔保機構不斷推出的創新型金融產品,為企業提供多樣化融資選擇,助力激發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向更高質量方向發展。


技改“喚”新

付 奇

【新聞回顧】 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5月,省政府印發《江蘇省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并扎實推進落實。此后,省有關部門分行業分領域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方案,13個設區市因地制宜分別制定具體方案,政策效應逐步顯現。

【記者觀察】 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高質量發展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

有“備”才能無患,設備作為企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其性能優劣直接影響企業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創新能力,老舊設備不更新,意味著能耗高、性能落后的機器設備不能被淘汰,先進產能比重和生產難以持續提升,釋放新質生產力也無從談起。

同時,大規模設備更新能夠激發投資活力,推動技術創新,加快綠色轉型,是優化產業結構的突破口。從供給角度看,大規模設備更新能夠推動傳統產業生產方式的更新換代;從需求角度看,大規模設備更新則為新興產業布局擴展引航定向。

大規模設備更新也是一場全新的“技改風暴”。一年來,記者參加了多場各部門設備更新推進會,以及各地各產業條線供需對接活動,深深感受到各地對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的理解,已經不單單是用“新的”替代“舊的”,而是注重“在存量中產生增量”。就在今年,我省“智改數轉網聯”三年行動計劃勝利完成目標,新一輪規劃已在路上,而這場技改“喚”新行動,也必將推動產業不斷“迭代”。


以產促新

許 愿

【新聞回顧】 1月2日,新年第一個工作日,全省重大項目建設啟動會議在蘇州舉行。1月初,省重大項目清單公布,科技創新平臺類項目數量由5個增加到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項目186個,比上年增長25.7%,占制造業項目比重達80%。

【記者觀察】 新項目接連上馬,可到底是“走馬觀花”,為創新而創新,還是“馬到功成”,一步步提高生產力?在這一年,記者帶著這個疑問,不斷尋找答案。

看傳統產業項目——一家輕工紡織項目的負責人介紹,今年項目新建的綠色智能工廠已全面達產達效,原來滿地的縫紉機都變成了自動化產線,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探新興產業項目——南京浦口的華天5G手機高密度射頻PAMiDSiP先進封裝項目,目前已大幅超出計劃投資。

觀未來產業項目——目光轉向南京江寧,匯川年產40萬臺(套)機器人及其配套產品項目已實現投產,產線滿負荷運轉,負責人告訴記者,項目可以年產28萬套絲杠、12萬臺(套)機器人。

一位發展改革系統工作人員直言,沒有大項目、好項目,發展新質生產力猶如無源之水,無從談起。項目建設已不再只追求“向下卷”式的簡單擴產降本,而是瞄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以“向上卷”的姿態不斷創新發力。

截至11月底,今年省重大項目已全部開工,形象進度投資完成率101.8%,提前一個月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可以預見,一個又一個“新意足”的項目萌發破土、轉化落地,必定會助力一批又一批新增長點、新增長極加快孕育。


向“綠”尋新

王 靜

【新聞回顧】 5月31日,由中宣部部署開展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江蘇主題采訪活動在常州啟動。情況介紹會上,省工信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全省累計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349家、省級1011家,國家級綠色園區33家、全國第一。

【記者觀察】 在張家港,國富氫能智能工廠里,一根根鋁管被加工成車載儲氫瓶;在無錫,中信泰富特鋼高投集團數智中心大屏幕上,顯示著各個生產流程能源消耗等情況;在鹽城,金風科技大豐總裝廠車間里,工人們在組裝檢測風力發電機組……這是今年5月底,我參加“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的見聞。無論是傳統行業的綠色轉型,還是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壯大,都令人印象深刻。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2024年,推進全面綠色轉型的決心更加堅定。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這是中央層面首次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

2024年,江蘇能源結構優化迎來新節點——截至10月底,全省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8252萬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約占總裝機規模的42%。工業綠色化也在持續推進,江蘇深入實施工業領域及重點行業碳達峰方案、節能技改三年行動計劃。

調研采訪中,不少企業發現了動能轉換里的新機遇。一汽錫柴惠山工廠將部分燃油發動機生產線調整為燃氣發動機生產線;全球船用錨鏈龍頭亞星錨鏈研制深海錨樁,專用于海上漂浮式風電項目。新的一年,江蘇圍繞綠色轉型又會涌現出哪些新的增長點,值得持續期待。


因地“制”新

洪 葉

【新聞回顧】 5月31日,由中宣部部署開展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江蘇主題采訪活動在常州啟動,來自20余家媒體的記者分赴全省有關地區進行調研采訪,用文字和鏡頭記錄江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

【記者觀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這次采訪讓我深刻體會到,不同地區如何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看到了許多不同類型新質生產力的落地實例。

徐州對人防坑道進行改造,將“沉睡的地下空間資源”建成深地科學與工程云龍湖實驗室,邁出向地球深部進軍的重要一步,這是依托資源稟賦而形成的新質生產力。從“世界變壓器之都”到“新能源之都”,常州構筑起包括整車制造、動力電池、電機等在內的完整的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鏈,這是利用產業基礎迭代來的新質生產力。做科創和產業“星探”,位于蘇州市相城區的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并與這里的產業結合,這是憑借科研條件騰飛出的新質生產力……

在這些能代表各地新質生產力的案例中,有要素的新組合,也有技術的新突破;既有聚焦生產方式的“新”,亦有管理與制度的“新”。日月開新元,萬象啟新篇。新質生產力是新征程上一道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考題,新的一年,江蘇將繼續答題,講好新質生產力的精彩故事。


原始創新

蔡姝雯

【新聞回顧】 今年,省科技廳開展首批“應用基礎研究特區”試點,圍繞科技獎勵提名、青年科技人才項目申報指標、外國高端人才引進等方面出臺13條政策,支持省物理科學研究中心等3家試點單位打造基礎研究“試驗田”,產出更多原始創新成果。

【記者觀察】 基礎研究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關鍵要打好基礎研究“地基”,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對“打地基”的科學家來說,鼓勵探索的氛圍、支持試錯的環境、腳踏實地的保障,尤為重要。

2024年,省政府新設規模24.8億元的基礎研究專項資金,省科技廳加快建設3家基礎科學中心,開展首批“應用基礎研究特區”改革試點,啟動實施67項基礎研究重點項目,以經費“單列”、政策“利好”提升原始創新策源力。其中,“應用基礎研究特區”試點,是我省推動大科學時代科研范式變革、著力激發科學研究內生動力的破局之舉。

《江蘇省“應用基礎研究特區”建設試點方案》從先行先試、應用牽引、重點跨越、開放包容、人才為要和支撐保障等六個方面,為“特區”試水“定航”。試點單位省物理科學研究中心鼓勵前沿探索,賦予科學家“自主權”,項目負責人可以自主調劑使用科研經費,可以跨部門、跨領域、跨行業組建團隊、調集人才;省應用數學科學研究中心打破學科壁壘,建立交叉大團隊,共同承擔國家、省重大科研任務。

從政策到投入,從硬件到軟環境,江蘇對基礎研究的支持正在持續加碼。


聯動向新

王建朋

【新聞回顧】 12月21日,以“跨域一體·創享未來”為主題的2024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開發者大會暨示范區全鏈接大會在蘇州吳江舉辦。會上,重點推介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跨省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記者觀察】 冬日暖陽下,走進全國首個跨省域高新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跨省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質生產力氣息撲面而來。

打造西岑科創中心創新策源之“芯”,建設G50數智創新走廊、藍色珠鏈生態價值綠廊,布局東部轉移轉化、西部高端制造、南部科創·服務三大功能片區,加快發展朱家角工業園、汾湖創新經濟產業園、祥符蕩創新中心等產業園區和創新載體……揭牌成立僅一年多,這個涵蓋青浦、吳江、嘉善三個園區的跨省域高新區,“一芯引領、兩廊帶動、三片協同、多點支撐”的戰略空間布局和產業發展格局,已清晰可見。

眼下,跨省域高新區正在啟動國家級高新區申報工作。創新,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底色。

遙瞰整個長三角,這片熱土正先行探路跨域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全球經濟地理版圖中,“長三角新坐標”也因“質”優而更加醒目——集聚中國約30%的高新技術企業,25家企業位居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一批隱形冠軍企業在細分行業嶄露頭角……《2024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報告顯示,2018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幅達9.26%,長三角協同創新引領示范作用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邁向新階段。


探“天”問新

田墨池

【新聞回顧】 今年8月,《江蘇省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發布,提出到2027年,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機制運轉高效,低空經濟發展規模全國領先。到2030年,低空設施網基本建成,特色產業鏈基本形成,低空飛行應用融入生產生活,成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增長極。

【記者觀察】 抬頭仰望,一個萬億級新興產業正加速“起飛”。

外賣“從天而降”、打“飛的”上班……曾經在電影里的場景,如今在江蘇大地上逐漸成為現實。

2024年被譽為“低空經濟元年”。3月,全國兩會“低空經濟”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在實地采訪中,記者深刻感受到低空經濟帶來的變化。無人機在城市巡檢、災害救援和物流配送等領域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效率,還降低了成本。同時,低空經濟的發展也為城市交通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緩解了地面交通壓力,提升了城市的交通效率。

《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預計到2026年,低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蘇州、無錫、南京、常州等地發布低空經濟三年行動方案,到2026年,江蘇這4座城市的低空經濟產業規模總量有望突破1800億元。

“想要富,先修路。”這句話永不過時,發展低空經濟,只是把這條“路”修到離地1000米的空中,繼而出現因“路”而富的產業。“路”網織密幸福,低空經濟發展將乘勢起飛,成為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新質”引擎。


加“數”出新

王夢然

【新聞回顧】 12月9日,“高質量出海,創新鏈未來——2024年亞馬遜全球開店跨境峰會”在南京開幕。會上,亞馬遜發布了30余項新舉措,包括生成式AI技術應用、端到端的跨境供應鏈服務等全球創新,也涵蓋推動“跨境電商+產業帶”融合發展、賣家成長服務與賣家培訓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地服務,旨在為跨境電商賣家“高質量出海”賦能。

【記者觀察】 這場“售門票”的跨境貿易行業峰會,依然吸引了逾萬家出海企業、服務商、行業協會和企業代表參加。會議的超強“吸引力”,源于跨境貿易的“吸金力”。

隨著AI技術、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革新與應用,貿易經濟版圖正在被改寫:“數據”可以比“貨物”先出海,跨境貿易可以繞開貿易壁壘,直接精準對接“C端”消費體,純粹以產品競爭力贏市場。

在跨境電商中,大數據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體現。通過對海量消費者數據的收集和分析,跨境電商企業可以精準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喜好、購買習慣等信息。例如,亞馬遜利用其強大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系統,能夠根據消費者的歷史購買記錄和瀏覽行為,為消費者推薦個性化的商品。這不僅提高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增加了商品的銷售轉化率。

當前,“跨境電商”這一商業思維,本身也是一種新質生產力,對于穩外貿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跨境電商”,打破了傳統貿易的地理局限,互聯網語境下,企業能夠直接將產品展示給全球任何角落的消費者。這種突破使得企業能夠快速進入新興市場,實現市場的多元化。


守糧“筑”新

姚政宇

【新聞回顧】 4月28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在張家港召開全國糧食綠色倉儲工作現場推進會。會議指出,“推進糧食綠色倉儲工作,是守住管好‘天下糧倉’的職責使命,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選擇”“要不斷提升倉儲管理規范化、精細化、綠色化、智能化水平,為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支撐”。

【記者觀察】 江蘇是糧食大省,我省糧食總產連續11年保持在700億斤以上,今年更是首次突破760億斤,與此相匹配的是江蘇領先的儲糧技術,全社會完好倉容超過4600萬噸,氮氣儲糧、“四合一”技術等成為標配,低溫準低溫倉容量居全國第一……

糧食既要“產得多”,還要“儲得好”。近年來,我省大力推廣智慧化儲糧收糧技術,推進節糧減損,糧食儲藏已從單純追求數量安全,向“綠色、生態、智能、高效”的優糧優儲高質量發展階段“躍升”,科技儲糧技術在江蘇大地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

此次會議前后,記者分別到南京、張家港、泰州、鹽城、揚州等地的現代化糧倉進行探訪,各地糧倉各有所長,現代化程度更令記者驚嘆。其中,張家港市糧食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沙洲中心庫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每個糧堆下方平均有200多個傳感器進行監測;依托數字糧倉管理系統的“云圖”糧情監測系統,僅一臺電腦就能輕松掌握10萬噸儲糧的全部情況……

只有守好“大國糧倉”,“中國飯碗”才能端得更牢。可以預見,江蘇將持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使糧食儲藏邁向現代化!


智慧“賦”新

顏 穎

【新聞回顧】 11月28日,拓攻(南京)機器人有限公司在線上舉行以“向上·無界”為主題的新品發布會,“豐鵬700”“豐鵬300E農業無人飛機”“運鵬600物流運輸無人機”三款2025年全新無人機產品正式發布,為低空經濟美好藍圖再添一筆。

【記者觀察】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成為大勢所趨。其中,“無人化”農業生產場景正作為一種智慧農業的表現形式,在江蘇大地如雨后春筍般生發出來。

“無人化”農業生產,其重要支撐是現代農機裝備。一方面,拓攻等企業致力研發新型農機,另一方面,大批農業經營主體也主動革新,使生產模式加速迭代。

在昆山陸家未來智慧田園的大田稻麥無人農場里,“智慧大腦”能一鍵監測農情,農機、農資、農事管理“一圖盡覽”;在儀征陳集鎮現代農業園,工作人員點點鼠標,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插秧機就能自行作業;在南京浦口橋豐植物工廠,紅珊瑚生菜生長在營養液中,其育苗箱栽培效率是普通溫室育苗8倍以上……

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是重要抓手。這些智慧化的現代農機裝備正將傳統農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中解放出來,將有志從事農業的新農人從基礎農機具操作中剝離出來,讓新時代農民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當然,科技感滿滿的“無人化”農業生產還不可能在所有農作物、所有環節全部實現,但前景令人振奮。期待科技翅膀更加有力,加快推動農業“智改數轉網聯”,讓農業農村現代化更有質感。


https://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407592&layountIndex=13&date=20241230&siteID=2&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