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期高估值項目遭腰斬的案例一個接一個,但慘痛的教訓依然抵擋不住創投市場的火熱。根據CV Sourse 披露的數據顯示,2015年創投項目平均估值高達33倍,這一數值甚至超過2011年所謂的“全民PE”時期。
“中國現階段的VC、PE市場存在泡沫,大量的O2O、‘互聯網+’沒有做到真正的改造和顛覆,很多就是搞一個概念。不少就是在燒錢,價格是大家抬上去的,嚴重偏離價值的就是泡沫。有些行業都會被大家哄搶,特別是互聯網,我感覺是有泡沫的。”海通開元總經理汪異明在會上直言。在現場給大家提供干貨的還有毅達資本總裁董梁、深創投總裁孫東升、達晨投創總裁肖冰等創投界大咖。
海通開元汪異明:公司最嚴格的KPI是年化30%
在汪異明看來,投創行業發展到今天,泡沫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在O2O以及一些“互聯網+”行業。而PE和VC不用投入那么多精力去關注整體市場有沒有泡沫,投資是非常個性化的事情,每家機構訴求、基金來源、資金性質不一樣,甚至考核制度不一樣,都會決定它的投資方式和布局。布局是和機構本身定位非常有關系的。而擁有國企背景的海通證券,在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比如說在國有資金,”汪異明說,“我們不太可能去冒那么大的風險。像母公司給我們的考核指標KPI是非常嚴格的,也非常嚴酷。我們最嚴格的KPI是年化30%,為什么下這么高?其實也和我們前面有一支基金做得相當出彩有關,我們有一支叫中比產業基金,03年成立,中國第一支政府批準的官辦基金,海通和比利時的富通發起。它的收益率是驕人的,回報很高,后面的人可能也很難突破了。當時有一個一戰成名的項目,就是金風科技,5000萬進去20億出來的。我現在最大的感觸是企業要有真實的價值?!?/p>
?
深創投孫東升:最深刻教訓就是沒投騰訊
在深創投總裁孫東升眼里,未來的5到10年是VC、PE行業的黃金十年。不管是市場的資金還是民間資金,都很充沛。
孫東升表示,近幾年每年一個風口,來得快去得也快,對投資來說,關鍵在于機構對整個行業的理解,對某一項技術、創新的把握,而不是每次都去“趕風口”。
絕對的創投企業標桿,同樣是國企背景,又剛剛拿到政府資金的深創投,自然成了話題的焦點。
“拿政府資金的也比較簡單,現在政府也都講要市場化運作,既然把這個錢拿出來就是想要市場化運作。”孫東升說,“但是政府的資金會有一些要求,尤其對母基金來講子資金的出資比例有要求,在投的行業上也會有要求,另外哪一級政府出的資,要求當地資金的比例也會有要求。”
在投資教訓這個問題上,孫東升直言:“最深刻的教訓就是當初沒投找過深創投三次的騰訊。因為當時實在沒看懂他們要怎么賺錢。”
達晨創投肖冰:我很少和同行交流觀點 怕影響獨立思考
“泡沫、寒冬為什么出現呢?因為中國的投資者太不善于獨立思考了。要么一哄而上,要么就一下子散了。投資經理應該盡量多和產業界的人交流,少和同行交流觀點。因為別人影響你的判斷,你就失去了一個偉大的企業,或者正好泡沫很嚴重的時候你隨波逐流投進去。”
達晨創投總裁肖冰很清楚,投創行業不是全民皆可參與的,投資人賺的是什么錢?大部分人都沒看清楚的事情,你看清楚了,你賺的就是這個錢,最終結果肯定是10%的人賺到90%的錢。
“我個人比較少和同行交流對某一個行業、某一個項目的觀點,我比較害怕別人影響我的觀點,影響我的獨立思考和判斷?!毙けf道,如果某件事投資界一致認為是這樣的,就要特別小心,“既然大家的想法是一樣的,你憑什么賺到這個錢?”
現今,投資機會是肖冰從業16年以來最多的,同時經濟形勢又是他從業16年以來最差的,他認為這是“最偉大的投資時代”,并把目光放在了新經濟。在O2O、P2P風行之時,肖冰的團隊沒有參與,因為“看不到自己的優勢,我們投不到A輪。我們不能在市場還沒有起來的時候先投進去。”
從多年前創業板的大贏家,到如今新三板的先驅者,達晨創投一路走來,戰果累累。這也許就是肖冰所言獨立思考的結果吧。
毅達資本董梁:喝杯咖啡就投資的結果會很慘痛
談到市場泡沫,毅達資本總裁董梁比較寬心:“私募的投資個性化太強了,你幾乎不可能沒泡沫隨便投都能賺錢,也不太會有泡沫投什么都不賺錢。你賺不賺錢關鍵還是看你自己個性化的能力、預判的能力、把控的能力、整合資源的能力夠不夠,這是個性非常強的市場。”
董梁的觀點是,大勢固然重要,但是整體估值是否過高也不要認為它那么重要。
“熱的地方少去,冷的地方多看看,”董梁對《投資有道》記者表示,“投資要有前瞻性,像我們一年半之前就投了VR,所以現在就更加自由,可以賣出也可以繼續持有。目前我們的目光投向了一些細分領域,比如最近我們關注的電動車鋰電子的一些創新技術?!?/span>
董梁認為,私募股權不缺短期的錢,但缺長期的資金。因為私募股權投資的周期長,短期內可能看不清效果,無法提前做出有效的判斷。但不管怎樣,投資的原則和理念一定不能拋棄,否則會付出慘痛代價?!氨热绾纫槐Х染桶淹顿Y做了?!倍盒χf,雖然此前他有過13天敲定一個項目投資的經歷,但那在他看來只是個案,不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