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 嫻
科創板82家、北交所16家、創業板169家、主板333家……多個板塊的齊頭并進之下,6月8日,江蘇成為全國第三個A股上市公司突破600家的省份。
一個區域要生長出大量上市公司,非常考驗資本養分。2021年全年,股權投資(以下簡稱“VC/PE”)在江蘇投資出手了1619次,投資了1861億元,投資規模僅次于北京和上海,同比分別增長了66.2%和139.9%。從星羅棋布的制造業,到琳瑯滿目的硬科技,眾多上市公司的背后都有資本的身影。
資本在上市公司發展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6月17日,第二屆江蘇資本市場峰會暨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南京舉辦,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分享創新資本如何以實踐成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之路。
上市公司發展的王道,決勝“兩條跑道”
新華日報:說起創新資本,我們聽到過非常多關于投資改變企業發展軌跡,甚至命運的故事。那么,對于上市公司發展來說,資本的作用是什么?
應文祿:首先,VC/PE可以通過支持中小企業和創業型企業,幫助擬上市企業規范前移、幫助監管機構提前把關上市公司質量。
獲得過品牌VC/PE機構投資的上市企業,普遍具有科技門檻較高、規范程度較高、公司透明度較高、業績增長較好的特點。和傳統金融方式相比,真正的VC/PE都有理念、邏輯、投資方法論。從天使期就開始布局和陪伴成長,短則3—5年,長則8—10年,其間不僅投入資金,也投入專業的資源、規范的治理及資本市場規劃。
資本和土地、人才、技術、數據一樣,是關鍵的生產要素。VC/PE更懂產業趨勢和企業,陪伴企業時間長,影響也更深遠,我認為將上市公司質量提高的工作,向前延展到早期投資階段,具有很大的價值。
其次,上市絕對不是企業發展的終點,更不是保證成功的王道。上市公司發展真正的王道,就是在兩條跑道都占據領先優勢:
第一是生產經營跑道。比如,產品滿足客戶需求,技術形成優勢門檻,制度文化激發人才的活力,發展規劃符合國情、行業情況,公司治理透明規范,守法經營等。
第二條是資本市場跑道。這是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亟需提高的能力,對于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理解和認知,決定了你是在駕馭資本還是被資本駕馭,善用游戲規則,才能獲得穩健加速度,不至于被迷惑了雙眼。此外,企業上市后,資本也會積極參與高質量上市公司的再融資,為上市公司的科研投入、產業并購、轉型升級提供資金和咨詢方案。
資本市場優勝劣汰生態正在形成
新華日報:從高速發展進化到高質量發展,是必然趨勢。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哪些弊端?
應文祿:目前我們看到一些上市公司受到ST和摘牌等監管處罰,歸根結底,是由于:第一是產業偏傳統。產業在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時代落后了,導致業績不過硬。第二是在并購重組方面,盲目擴張和投資,踏入不熟悉的領域,跨界發展不太成功。第三是上市后,公司和股東對金融工具的過度使用,導致股權質押率居高不下。當大勢發生變化的時候,杠桿率過高可能導致爆倉,使得上市公司出現毀滅性災難。
另外,隨著注冊制全面推開,要形成高質量的上市公司群,常態化的退市機制是無法回避的話題。納斯達克市場年平均退市率約為8%,其他境外成熟市場年平均退市率在6%左右。到今年6月2日,A股退市公司數量已經達41家,和去年全年的18家相比,已經翻倍,創下了歷史新高。未來,每年A股退市100家以上可能成為新常態。
當然,在這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中,一定會產生一批偉大的科技企業。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巨頭,最終將被資本市場高高舉起。
從江蘇的情況看,今年以來,江蘇新增A股上市公司31家,新增數量居全國第一。同時,在擁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排名中,江蘇一省有蘇州、南京、無錫三個城市入圍,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但是,如果站在全國視野看江蘇上市公司,我們依然有提升的空間。比如,雖然上市公司保有量全國第三,但是大市值公司的比重還不太高。截至6月15日,江蘇市值排名第一的藥明康德,在全國只能排在第36位。究其原因,江蘇上市公司在再融資、并購重組、產業協同以及供應鏈提升方面還需要加強,尤其是國有背景上市公司,在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方面還有待提升。
科技創新、進口替代和產業加速轉型
新華日報:從事一線投資多年,您如何看待未來的投資趨勢和重點布局?
應文祿:做了十多年的投資,每年看1萬多家企業,對所有的新興行業都有所涉獵。我總結了一個詞叫體感經濟學。
我們認為,第一,中國產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趨勢十分確定。制造業中等水平,中端向高端邁進過程很長,但是一些新技術的應用,尤其像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新技術的使用,正在大幅改變傳統力量,如果拋開短期疫情,中國對全球人才、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吸引力依然強勁,可以說世界工廠和中國智造將變得更有影響力。
第二,企業越來越重視在科技方面的投入。科技是歷史的杠桿,更是未來競爭的制高點。粗放式發展、跑馬圈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下一個時代,就是大家比科研投入、比科研布局。2019年科創板提出以后,游戲規則和世界接軌,對于一些重科研投入的企業帶來春天,所以科創板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還是虧損,甚至巨虧,但是市值非常高。
第三,中國市場對全球人才形成虹吸效應,全球優秀人才加速向中國聚集。這一點我感受非常深,最近幾年周邊地區、國家來中國創業、打工的人越來越多,而且我們很多上市公司和創業企業其實在美國、歐洲都有自己的研發基地。去年年底發布的全球移居人士調查顯示,中國內地職業前景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和美國持平、位居全球第三。
第四,本土創新企業開始融入巨頭產業鏈。以前,市場存在大客戶依賴,現在不存在了,大客戶比如華為這樣的企業,反而派大量的工程師幫助這些配套供應鏈上的企業,給他們改進、試錯。小企業和這些龍頭企業能夠進入大客戶供應商體系,成長速度非常快。同時證券發行也給予支持,上市通路就完全打開。
未來這幾年,有三個關鍵詞:科技創新、進口替代、產業加速轉型,同時也是三個窗口期。我們做投資絕對不要被眼前一點點變化所影響,投資一定要看更遠,站在未來那個點看過去,底層邏輯是什么,你是不是投對了大賽道,是不是看未來產業發展。在我們這個行業,最大的風險是不投資的風險。我們近幾年投出的如華恒生物、上海誼眾、皓元醫藥等充分地說明這樣的機會,這些企業都將給我們帶來平均十倍以上的收益。
“科技創新”“進口替代”“產業加速轉型”的趨勢沒有改變。未來一段時間,我們依然不會放慢投資腳步,將在半導體、生命健康、雙碳經濟、數字經濟、存量資產整合等幾個核心賽道上堅定地布局。